家明跟我們說,陳百強的《一生可求》是他最喜歡聽的歌曲,每天都會放在手機循環播放至少十次。「迷惘裏永遠看不透,沒料到我所失的,竟已是我的所有。」可能這種生命的起伏已經成了家明的一部分,但他仍然堅毅地活着。「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美好,但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。 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。 有時,我們可能脆弱得聽一句話就淚流滿面, 有時,也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咬着牙走了很長的路。」 來自法國文學家莫泊桑的小說《羊脂球》的這一句話好像就是家明的寫照。現在他還會回到熟悉的灣仔,乘搭渡輪橫渡維多利亞港。他會聽着《一生何求》,期待着還要去完成的事。那為了自己活着的勇氣、那反抗命運的精神,在起起伏伏的海浪中閃爍着。
四成無家者有長期病患 求診困難重重
長期病患在無家者社群中相當普遍。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調查2021指出,近四成無家者個案受長期病患困擾,主要需覆診的專科分別為內科(12.2%)、精神科(7.9%)和骨科(4.5%),另傷外身體殘佔15.5%。而缺乏適當的住所會令他們的身體狀況變得更差,另外加上不同天氣狀況,大風大雨、大暑大寒;環境衞生等問題,讓他們的狀況雪上加霜,令康復進度減慢,甚至讓病情惡化。長期病患本來已為病人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,加上無家者的污名問題嚴重,使他們精神狀況變得更差。
另外,對比一般人,無家者求診時會遇到的困難更多,如無法提供地址、沒有手機聯絡號碼,以及缺乏對本港醫療系統的全面認知。長期病患者在離開醫院的一刻,就只剩下自己獨自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,在沒有完整的精神護理服務下,患者的精神健康很容易受到影響。如果政府願意加強對長期病患者的精神護理,將讓更多人真正健康地走出病患。我們認為有效地改善香港的醫療系統,如提供醫療車到點服務和探訪服務可以讓無家群組受益。這不但是為有特別需要人士提供醫療服務的第一步,同時也為整個香港醫療系統寫下未來的一頁。